搭起拒學的過渡空間_SPAC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/洪美鈴 諮商心理師

青少年時期是離開家庭,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,需透過學校幫助孩子適應規則、人際、評價與發展技能的工作。

 

學校有現成的鷹架,也較有責任與能力承擔這三件事的養成,懇請學校在教育體制難以迴避升學競爭的壓力下能夠扛得住,莫忘帶孩子發展這三件事的適應能力才是引導孩子成熟的本質。

 

如果孩子拒絕學校的鷹架,或學校環境恰好未能承擔這些責任呢?那就先給予一個過渡的框架吧!通常是家長、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建立的工作同盟,幫助孩子發展這三項能力,我們或許要先面對孩子情緒上的困難,給出親子、師生、甚至親師關係的空間(SPACE),幫助彼此形成共同面對的工作同盟,一起面對費解的情緒和上學困難。

 

拒學孩子、家庭和學校教會我如何陪伴他們的方式,SPACE是個口訣,表示有個過渡的心理空間,可以在這個空間裡安全不評價地觀察自己的情緒起伏、優勢與劣勢的能力,動力與阻滯的地方。這個概念整合自「生態系統觀點」、「自體心理學」及「接納與承諾治療取向」,把核心概念簡化為可操作理解的步驟,嘗試在關係互動中創造出這樣的心理空間,並且期望這個空間逐漸內化到心裡,慢慢的,這個工作同盟中的我們,包括孩子也可以這樣看自己。

 

以和孩子的關係互動為例:

 

S:Stop,停下來,停下原來焦慮緊張的互動,停下找人承擔或究責的反應模式,停下來,即便安靜一下,暫時不特別反應,都好。

 

P:Part,部分化,孩子不上學的問題看起來好像很巨大,但只是一部分的他,不是全部,他也受到這部分困擾,他還有其他可以歡笑或可以思考的部分。

 

A:Accept,接納,這就是孩子「目前」「部分」的呈現,收下來,我們都不完美,孩子也正遇到他不完美的時候,那是真實的困難,但不要阻礙我繼續看見完整的他。

 

C:Curious,好奇,孩子怎麼想他遇到的困難?他做了哪些努力?除了這個困難,他還有哪些部分我不夠瞭解?他除了上學這件事還有哪些我未曾關注的品質?

 

E:Empower,賦能,欣賞他做到的,相信他會找到合適的舞台,相信他想瞭解自己,也在多些瞭解之後,引導他慢慢不只思考學校如何讓他痛苦,也思考自己如何因應對待這些痛苦,看見自己有能力的地方,由這個能力帶著自己尋找未來價值並且開始練習。

 

當然,拒學孩子的情緒困擾狀態也有不同階段,換個角度來說,也有不同的復原歷程,例如在情緒極度憂鬱沮喪的時候,我們要考量的點和操作的面向會更複雜,有時還包括情緒安撫、危機處理或藥物介入。

 

再強調一次呀!在順序上還是需要先建立一個穩定的工作同盟,在這個同盟裡架構出過渡空間(SPACE),在其中一邊評估,一邊引導孩子面對自身的情緒。但當系統不穩定或溝通困難,也許親師之間相互誤解掣肘,這個空間容易崩垮,孩子在成人混亂衝突中可能跟著混亂或封閉,更難獨立與面對世界。

 

拒學是種退縮回到家中的表現,孩子不是不負責,是受到自己的情緒或思考模式綁架了,父母、學校、專業人員…,我們合作撐出一個過渡的空間,最終,仍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承擔,離開我們,回到學校與社群的互動,走向屬於他要自我負責的人生。

 

最後,方向正確就剩速度的分別了。

 

 

《引用本文請徵求歸心心理諮商所和作者同意》